地熱供暖

砥礪奮進的五年丨地熱供暖模式獲有力扶持

  地熱供暖模式獲有力扶持,134.9萬千瓦示范項目探路太陽能發電發展在剛剛過去的5年間,我國可再生能源表現極為亮眼。風電提前10個月完成“十二五”發展目標,水電技術能力不斷實現新跨越,光伏裝機規模領跑全球行業發展……值得欣喜的是,在這些耀眼的“明星”身旁,越來越多的可再生能源類型嶄露頭角,為我國能源結構優化、產業發展升級作出更多貢獻。地熱能太陽能熱行業,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直接利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地熱能供暖模式走向全國“很長一段時間,一提起地熱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溫泉洗浴。近幾年,隨著技術的不斷成熟,地熱能已經成為能源型、技術資源。雄縣無煙城’、世博會‘水空調’等產業探索模式為地熱能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多樣化、可復制、可模仿的發展樣本,有望助推地熱能產業發展提速?!闭劦?a href="http://createlifehome.cn/t/地熱能產業發展.html" >地熱能產業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地熱能中心指導委員會主任曹耀峰深感欣慰。
  從默守一角的“小透明”,到能源直接利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我國地熱能產業的發展速度令人驚嘆。目前,我國地熱能供暖制冷發電行業都已邁開步伐,正不斷書寫行業發展新篇章。
  作為地熱能利用的先行者,地熱發電的歷史相對悠久。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就已在廣東豐順、河北懷來等地建設了7個中低溫地熱能電站。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江西省宜春縣溫湯鎮的100千瓦發電機組,其所利用的地熱溫度僅67攝氏度,至今仍是世界地熱發電的最低溫。
  細觀地熱能發電行業的發展,近年來,高溫蒸汽發電行業因成本較低,技術發展已相對成熟。尤其是高溫干蒸汽發電,已在多地區得到普及。中低溫地熱發電的發展則相對遲緩,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都還存在較大發展空間,其長期發展值得期待。
  “在對環境要求比較高、當前污染比較嚴重的京津冀、長江中下游地區,地熱能供熱模式可以發揮更大作用。”在記者采訪過程中,多位業內專家都對地熱能供熱的發展前景表示樂觀。
  伴隨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環境保護投入了空前關注,“要溫暖也要藍天”日漸成為了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使命必達”。今年4月,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可再生能源供熱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地熱供暖位列重點推廣的供熱類型之一,引發社會關注。
  目前,我國地熱能供暖行業已有一定發展,北京、天津、河北、陜西等地的地熱直接集中供熱利用已形成一定規模。尤其是河北省雄縣,地熱供暖已覆蓋其縣城范圍的95%、供暖總面積超過450萬平方米,成為業內研究地熱供暖模式的標桿樣本。
  據國土資源部的一項調查顯示,截至2015年,我國336個地級以上城市淺層地熱能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7億噸標準煤;水熱型地熱資源量折合1.25萬億噸標準煤,年可開采資源量折合19億噸標準煤;埋深在3000~10000米的干熱巖資源量折合856萬億噸標準煤。面對“十三五”16億平方米的地熱能供暖目標,豐富的資源儲備將為地熱能產業的發展提供充沛動力支撐,助力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商業市場大門開啟 太陽能熱發電揚帆起航
  對于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產業來說,2016年,注定是值得銘記的一年。伴隨上網電價和示范項目的接連公布,沉寂多年的太陽能熱發電行業終于正式坐在了能源市場的交易臺前。
  2016年8月底,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關于太陽能熱發電標桿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以下簡稱《電價政策》)明確,于2018年12月31日以前全部投運的太陽能熱發電(含4小時以上儲熱功能)項目,標桿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1.15元———業界期待已久的太陽能熱電價終于揭開面紗。
  僅僅2周之后,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的通知》對總計裝機容量134.9萬千瓦的第一批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名單予以公布,20個項目分別分布在青海省、甘肅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自此,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在國家政策的有力拉動下,正式揚帆起航。
  “太陽能熱發電的原理是先把太陽光轉換成熱能后通過換熱裝置加熱水產生蒸汽,再借助發電機組實現電力輸出,完成‘光—熱—電’的轉換?!?a href="http://createlifehome.cn/t/中國.html"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業大學傳熱強化與過程節能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馬重芳告訴本報記者,通過系統內自帶的儲能系統,太陽能熱發電能夠有效平抑太陽光波動性對電網可能造成的影響,完成基本的電力輸出任務。同時,通過熱存儲系統,太陽能熱發電機組得以在用電高峰時段承擔調峰任務,有效提升電網供電功能,使大電網更加“堅強”“靈活”。
  為加強行業技術優勢,《電價政策》對太陽能熱發電示范項目的技術水平做出了明確規定———只有具備最低4小時儲熱功能的太陽能熱發電項目,才可以享受每千瓦時1.15元的電價標準。這一限定條件的明確提出,不僅為太陽能熱發電行業發展劃定界線,更可顯著提升太陽能熱發電項目在可再生能源發電市場的競爭力,為行業的規?;l展奠定重要基礎。
  作為可再生能源大家庭中的一員,在眾多能源類型中能夠得到國家政策的青睞,對于太陽能熱發電行業來說并非偶然。利用太陽能熱發電,不僅生產過程幾乎零排放,其系統中搭載的儲能介質還能夠有效實現發電過程的持續、穩定、可調控??梢灶A見,太陽能熱發電行業的大規模發展將為我國能源結構調整的進一步加速提供更多理想方案。
  行業發展迎來有力拉手熱能利用期待發展跨越
  作為“十三五”的開局之年,2016年,各行業“十三五規劃接連印發,既為下一階段行業發展指明方向,也向“靜默角落”送來發展的春風。
  2017年初,第一部國家層面編制地熱能發展規劃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地熱能規劃》)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其中明確提出,在“十三五”時期,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7億平方米,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億平方米。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兆瓦。同時,到2020年,地熱供暖(制冷)面積累計達到16億平方米,地熱發電裝機容量約530兆瓦。2020年地熱能年利用量7000萬噸標準煤,地熱能供暖年利用量4000萬噸標準煤。
  值得關注的是,京津冀地區將成為“十三五”時期地熱能發展的主戰場。據《地熱能規劃》,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地熱能年利用量應達到2000萬噸標準煤,占全國總量的28.6%。同時,三地區將累計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5000萬平方米、全國占比20.6%,累計新增水熱型熱能供暖面積16000萬平方米、全國占比40%。
  在“首都圈”發展路線的帶動下,地熱能也成為了各地區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黑龍江山西、貴州等省都將“積極開發利用地熱能”明確寫入其“十三五”規劃之中,身處高溫地熱區的四川省明確將“加強甘孜等高原地區地熱能勘探利用”,上海、浙江廣東等地也表態將加大推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擴大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
  與此同時,由國家能源局印發的《太陽能發展“十三五”規劃》(以下簡稱《太陽能規劃》)也對太陽能熱發電行業的發展作出進一步規劃。據《太陽能規劃》,到2020年,我國太陽能熱發電裝機將達到500萬千瓦,太陽能熱利用集熱面積達到8億平方米。在技術發展方面,太陽能熱發電效率實現較大提高,形成全產業鏈集成能力,發電成本低于0.8元/千瓦時,太陽能供暖、工業供熱具有市場競爭力。
  不僅如此,太陽能熱利用的應用領域也將進一步擴大,應用方式更加多元。《太陽能規劃》指出,以市場需求為動力,加大太陽能熱發電的推廣力度,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供暖制冷技術,推進工農業領域太陽能供熱。到2020年,我國將在適宜區域建設200座以上大型區域供熱站,集熱面積總量達到400萬平方米以上,在全國推廣農村建筑太陽能采暖示范項目300萬戶以上,并建設一批總集熱面積2000萬平方米的服務工農業生產的太陽能供熱項目。
  截至2016年底,我國太陽能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為28.3兆瓦,距離“十三五”500兆瓦的裝機目標還有一段不小的距離。前路雖然崎嶇,我國光熱行業對前景普遍看好。多位專家及企業負責人明確表示,20個光熱示范項目的推出,其最重要意義在于真正邁出了光熱發電產業化的腳步。通過項目的實際建設,我國光熱發電行業將總結積累建設運行經驗,完善管理辦法和政策環境,培育和增強系統集成能力,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形成設備制造產業鏈,促進產業規?;l展和產品質量提高,帶動生產成本降低,為太陽能熱發電行業的發展飛躍鋪平道路。
  從黑龍江廣東,從青海浙江,隨著地方能源規劃、政策不斷出臺,熱利用的身影已遍布我國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有理由相信,熱能產業,已迎來行業發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