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資源開發利用

安徽淺層地熱能賦存條件概況

  自然地理條件
 

  安徽位于我國東部地區,域內北部平原坦蕩、中部丘陵起伏、西部及南部為山地。全省分淮北平原、江淮波狀平原、沿江丘陵平原、皖南山地和大別山山地五大地貌單元。有長江、淮河及新安江三大地表水流域,湖泊發育;多數城市位于江河湖沿邊。安徽屬暖溫帶、亞熱帶過渡氣候區,淮河以北為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淮河以南為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冬寒夏炎。多年平均氣溫14~17℃,1月份平均氣溫-1至-4℃,7月份平均氣溫27~29℃。年平均降水量750~2100mm。總體恒溫帶上限深度8~25m、下限深度12~40m,平均溫度15.9~19.3℃。200m以淺地溫與冬、夏季氣溫差值較大,可利用淺層地熱能資源豐富。室內需要冬季取暖、夏季制冷開發利用淺層地熱能較宜于地溫年內動態平衡。


  地層巖性及結構劃分
 
  (1)地層巖性劃分:根據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特點并結合安徽地質條件實際,主要依據工程地質特征及地質時代將地層巖性分三類。①第四系及新近系為松散巖類地層(Q+N)。②古近系及白堊系為半固結巖類地層。③除松散巖類及半固結巖類地層外劃分為固結巖類巖石。
 
  (2)地層結構劃分:依據淺層地熱能地質條件及其開發利用特點,參照相關規范,將安徽地層結構分單一結構和雙層結構兩大類。
 
  ①單一結構分單一松散層結構和單一基巖結構:Q+N厚度大于100m概化為單一松散層結構;Q+N厚度小于30m概化為單一基巖結構。②雙層結構是上部為松散巖類地層,下部為半固結、固結巖類的基巖:Q+N厚度30~50m為第一雙層結構;Q+N厚度50~100m為第二雙層結構。
 
  安徽地級城市主要分布于四個不同的水文地質單元,其地形地貌地質構造、地層巖性及結構、水文地質及環境地質等條件對淺層地熱能分布及開發利用有直接控制作用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