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質

城市與地質環境的聯系

  早期人類是根據氣候、地形、水源和安全情況“以穴而居,逐水草而生”的,其中就含有最原始的根據地質環境選擇巢穴的隱性地質思維。進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開始懂得尋找堅硬的土地蓋房,用夯實的方法使地基密實,用炭灰、砂和石灰加固地基。進入封建社會以后,人們考慮的因素就更多了,比如注意 大環境的美觀與協調等。世界上較早的城市多是出現在一些河口、主流與支流交叉處或海灣處,這是從事農業和維持正常生活、滿足人們交往和物質交換、戍邊自衛和海外貿易的需要。如北京城由太行山、燕山環抱,西通內蒙古商貿,北達關東糧倉,南有華北大平原,東臨浩瀚的渤海,眾溪匯流,處于多種地理優勢和經濟貿易交界之地。我國古代園林、城鎮、墓地選址優先考慮“風水”之地,選擇依山傍水的優勢地形地貌。如皖南的西遞、宏村、潛口、江村等古民居村落的選址,都有樸素的地理地質思維,但是都沒有形成一套科學的工程建筑地基的調查、評價方法。直到19世紀末才有了對土基的評價,才有了土壓力理論,特別是由于K?太沙基的卓越工作,土力學研究才有了質的飛躍。進入20世紀以后,人們開始重視各種地質環境因素的評價,薩瓦連斯基及其學生波波夫、卡明斯基和洛姆塔澤等創立了比較完善的工程地質學體系,突出了工程運行中對地質環境的研究,才從直觀經驗上升到理性科學——工程地質學。而科學界從理性上清醒考慮人類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也還是近二三十年的事。 惡劣的地質環境制約了城市的發展。許多城市地質災害和環境變遷而毀滅和衰敗,如被火山灰埋沒了1600多年的意大利龐貝城,古樓蘭國都城、西夏都城因沙漠化而衰敗,原泗州城因地殼沉降而沉沒于洪澤湖底。
 
  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富饒、優美風景,使北美大多數商業貿易城市都向著密西西比河移動,1718年建立的新奧爾良市就成為這諸多城市的起點。密西西比河的存在保證了新奧爾良經濟上光明的未來。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也給城市帶來了洪水和颶風,最初建立在較高地勢上的新奧爾良也沒能背離自然規律。隨著移民規模的不斷擴大,人們不希望低地處常被洪水淹沒,于是建起了復雜的大壩系統,城市才得以繼續發展。同時,三角洲越來越少,城市地勢越來越低,而周圍的水位慢慢升高。最后,新奧爾良就變成一個平均海拔在海平面以下的碗狀凹地,成為在密西西比河、龐恰特雷恩湖墨西哥灣窺伺下的一個城市。它只能依靠復雜的大壩系統維系城市的存在。能幫它對付暴風雨的天然緩沖帶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濕地卻被不計后果的發展破壞了。
 
  2005年“卡特尼娜”超級颶風襲擊了美國密西西比州,新奧爾良全城被淹,這個曾經洋溢著浪漫法國風情的城市瞬間變成現代龐貝。而優越的地質環境使許多城市歷經數千年而長盛不衰。因此,要保證城市建設可持續發展,必須依據城市的地質環境條件,科學地確定城市發展的性質和規模,充分發揮地質環境的效應和潛能,使之與城市經濟結構和發展相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