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系我們

座機:027-87580888
手機:18971233215
傳真:027-87580883
郵箱:didareneng@163.com
地址: 武漢市洪山區魯磨路388號中國地質大學校內(武漢)

公司新聞

4位地大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地大新聞網訊(記者徐燕)2019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了2019年院士增選結果。4位地大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王焰新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成秋明教授,校友、長安大學彭建兵教授,校友、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肖文交研究員。

   王焰新1984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1987年碩士和1990年博士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1990年留校任教至今。1994年被原地質礦產部破格晉升為教授,1998—1999年赴加拿大滑鐵盧大學合作科研。2004年獲批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5年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項目。獲湖北省自然科學一等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美國地下水協會John Hem獎、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應用水文地質獎”等國內外學術獎勵10項。發表第一或通訊作者SCI論文167篇,論文被SCI他引5280次,出版第一作者專著和教材4部。

  王焰新及其團隊聚焦地下水水質研究前沿,創新發展了水文地質學理論與方法。選取長江、黃河和海河流域開展了劣質地下水成因的長期系統研究,揭示了有害物質在地下水系統中的賦存規律、釋放機理和活化機制,近15年來SCI發文量和被引頻次位居全球劣質地下水主要研究團隊前列,提升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學術地位。提出利用礦物材料和“逆向調控有害物質遷移過程”的劣質地下水質改良新方法,并通過室內外實驗和模擬驗證其可行性,得到國內外同行認可與應用。基于地下水系統分析、水化學—同位素組成信息提取和溶質運移模擬,建立了地下水示蹤新方法和適合我國水文地質條件的地下水污染脆弱性評價新模型。其理論研究成果在供水安全實踐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秋明教授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1982和1985年分獲長春地質學院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200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發表SCI論文180余篇,被SCI他引4000余次。2013年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一),獲得多項國際獎項,其中,2008年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學會最高獎—克倫賓獎。2012年當選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學會主席,2016年當選為國際地科聯(IUGS)主席,2019年當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ISC)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

  成秋明勇立國際地球科學前沿,長期致力于數學地球科學與礦產勘查研究,在復雜地質過程模擬與礦產資源定量預測等方面取得了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系統性創造性學術成果。他首創了奇異性理論模型,奠定了復雜地質過程奇異性定量研究的理論基礎,發展了現代數學地球科學理論;他建立的包含“弱信息提取、復雜背景與疊加異常分離、多源信息融合”三項核心技術的奇異性定量預測方法體系,在我國及其他19個國家得到成功應用并實現了找礦突破。其科研成果為復雜地質事件定量研究、覆蓋區及深部礦產資源預測和找礦勘探做出了重要學術貢獻,并得到了國際地球科學界的廣泛贊譽。

   彭建兵1978年畢業于武漢地質學院地質專業,1999年獲西安工程學院地質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現任長安大學教授、地質災害防治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自然資源部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兼任地質災害減災國際聯合會指導委員,中國地質學會工程地質專委會主任。

  彭建兵長期從事工程地質與災害地質科研和教學工作,圍繞“松散層大變形”這一重要科學問題開展研究,取得系統性創新成果。他揭示了盆地松散沉積層變形破裂動力學機制,提出地裂縫成因新觀點。他率領團隊研究發現盆地深部構造動力、區域構造應力和斷裂局部構造應力形成地裂縫原型,超釆地下水誘發地裂縫復活擴展,提出“構造控制、應力驅動、抽水擴展” 的地裂縫成因新觀點。他對東非裂谷地裂縫對比研究證明這種成因具普遍性,被國際學術界認為“是目前地裂縫成因最為流行和廣泛接受的理論”;他揭示黃土堆積層變形滑移動力學機制,創新黃土滑坡成因理論;他突破了地裂縫與黃土滑坡防控系列難題,為國家減災防災作出重要貢獻;他創新提出了區域穩定動力學的理論與方法體系,應用解決了黃河上游積石峽、黑山峽和陜西黑河等大型水電工程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地質問題,為西部水電工程開發建設作出了有益貢獻。他發表學術論文352篇,其中SCI、 EI收錄論文207篇,出版專著10部;培養碩士、博士和博士后126人。

   肖文交1989年7月本科畢業于長春地質學院,1992年7月獲中國地質大學構造地質學專業碩士學位,1995年秋獲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沉積學專業理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副所長。

  肖文交長期從事沉積大地構造學研究,瞄準造山作用與大陸增生機制的國際前沿,圍繞造山帶結構及時限、造山方式與大陸增生機制等關鍵科學問題,堅持在中國北方及鄰區戈壁山區開展系統研究,在中亞造山帶構造格局和大陸增生機制等領域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獲得國內外學術界廣泛關注與好評。肖文交發表SCI論文200余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70余篇),入選ESI地球科學領域全球高引用科學家排行榜、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榜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和新疆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均排名第一),獲黃汲清青年地質科學技術獎,全國野外科技工作先進個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首批萬人計劃等;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主持國家973項目、深地專項項目與基金委重點項目等。當選美國地質學會會士(GSA Fellow),任GSA Bulletin(美國)和《地質科學》主編、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英國)等多個國內外刊物副主編或編委。任國際IGCP592、662項目共同主席。(本文來源于:中國地質大學